北极星,又称北辰、紫微星,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,现阶段所指的是“勾陈一”。
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,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。因地球的自转,而北极星又处于天球转动的轴上,所以相对其他恒星静止不动。北极星距地球约433光年,直径约为5200万千米。
勾陈一是由北极星Aa、北极星B以及北极星Ab三个天体组成。其中主星北极星A是一个巨大的、明亮的、黄色超巨星。北极星A质量是太阳的4.5倍,如果将它和太阳放在一起,亮度是太阳的1260倍。
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离北极很近,几乎正对着地轴,从地球北半球上看,它的位置几乎不变,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。由于地球的自转,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,所以相对其他恒星静止不动。但是北极星并不是完全处在北天极正中央位置,实际上它是以很缓慢的速度转圈,相对其他恒星而言看起来不会变化而已。
北极星是古代航海、野外活动辨认方向的一个很重要指标,另外也是小至观星入门之辨认方向星座,大至天文摄影、观测赤道仪的准确定位等皆为十分重要的作用。由于北极星最靠近正北的方位,千百年来地球上的人们也靠它的星光来导航。
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,认为它固定不动,众星都绕着它转,是帝王的象征(注意他们所崇拜的星并不是北极星勾陈一,而是两周时期的北极星北极二,又称紫微星或者帝星)。古人将北斗和星极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,称为“斗极”,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,群星绕其旋转,好像天空的主宰,而古人以北斗斗杓周旋四方来厘定节候,北斗又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,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,北斗成为天地万物生化的中心。由于北极星最靠近正北的方位,千百年来地球上的人们靠它的星光来导航。有些航海的人们迷路了,就会找到北极星来定位,北极星在的地方永远是北方,即使没有罗盘,也可以辨别方向的。
北斗七星
北斗七星,是由天枢、天璇、天玑、天权、玉衡、开阳、摇光七颗星组成的。这七颗星像是古代舀酒的斗形,故起名北斗七星。 天枢、天璇、天玑、天权组成为斗身,古曰“魁”;玉衡、开阳、摇光组成为斗柄,古曰“杓”。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。
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,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,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:斗柄东指,天下皆春;斗柄南指,天下皆夏;斗柄西指,天下皆秋;斗柄北指,天下皆冬。
北斗七星是属于紫微垣的一个星官。据《晋书·天文志》记载,枢为天,璇为地,玑为人,权为时,衡为音,开阳为律,摇光为星。在七颗星中,“玉衡”最亮,亮度几乎接近一等星。“天权”最暗,是一颗三等星。其他五颗都是二等星。在“开阳”附近有一颗很小的伴星,叫“开阳辅”或“开阳增一”。
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都是随北斗斗柄的指向而来临,它也是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。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,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,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。古籍《鹖冠子》记载:斗柄指东,天下皆春;斗柄指南,天下皆夏;斗柄指西,天下皆秋;斗柄指北,天下皆冬。季节交替与“黄赤交角”有着密切的关系,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,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。古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,就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。
北斗七星属大熊座的一部分,从图形上看,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尾巴。这七颗星中有6颗是2等星,1颗是3等星。通过斗口的两颗星连线,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远,就找到了北极星。认星歌有:“认星先从北斗来,由北往西再展开。”初学认星者可以从北斗七星依次来找其它星座了。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颗星。古人很重视北斗,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别方向,确定季节。古语有云,“夜望北斗知北南”。
《甘石星经》:“北斗星谓之七政,天之诸侯,亦为帝车。”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,定四时,分寒暑。古代视北极星为天帝的象征,而北斗则是天帝出巡天下所驾的御辇,一年由春开始,而此时北斗在东,所以天帝从东方开始巡视,故《易·传》:“帝出乎震,震卦在东。”
北斗七星所在的拱极区,是天上社会的政治中心。“斗”在《诗经》中为舀酒的工具,而司马迁称“斗为帝车”,成为天帝乘坐的车子。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,即“北斗七星”。但在中国文化中,对包括北斗七星在内的星辰的崇拜信仰由来已久,远在道教形成之前。儒教礼制也强调对漫天星辰的祭祀。北斗七星君(古人认为北斗主死,南斗主生)。